我与中山侨刊的家书缘

文/杨迎夏(加拿大)

《中山侨刊》创刊40周年之际,主编诚邀我这个”海外通讯员”写些相关的文字。回顾了以往的经历和细细整理了一下思路,这里就分享一下我与《中山侨刊》互动结缘的历程和心情。

小时候看海外的窗口
在80年代的青少年时期,在寒暑假的时候,我就常到位于当时的中山县石岐镇旧城区孙文西路的中山纪念园书馆阅读,其中就开始接触到了《中山侨刊》。这本刊物自然成了我在开放改革初期得以一窥海外生活及各种信息的一面窗口,使我对海外华人及社团有了一些印象,也满足了一些渴望了解外面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因海外社团宣传结缘
及后我出来社会工作后,由于工作范围和生活繁忙的关系,比较少再接触到《中山侨刊》,但还是从香港电视节目如《人在他乡的故事》中了解到一些海外华人讯息。直到2000年代初期我出国以后多年,在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基本稳定下来之后,参加加拿大温哥华的中山侨社的活动,又开始与《中山侨刊》结缘。
我在加入温哥华中山市各中学校友会之后,很快成为了新成立的社团网站的两位主编之一。那时是在2008年,中中的网站开通,是当时华人社团中比较新鲜的事情。我们社团举办了网站开通仪式的消息,成了中山外事侨务局网站及《中山侨刊》上的一个热点通讯。看到《中山侨刊》对我们的报道,使我们认识到它可给与我们侨社宣传带来很好的平台作用。为了让我们自己及其他新会员了解所在社团的过往的历史和活动情况,我在《中山侨刊》公开的网络讯息中,找到了社团过去多年的通讯讯息,从社团成立仪式到各时期举办会庆、换届、联谊活动等,收集成一个 “剪报” 发布在社团的网站上,得到了社团会员和乡亲很好反响。这是《中山侨刊》给予我们海外社团宣传工作中的一个实实在在的资源。
之后,我开始根据侨刊的电子邮箱,发送加拿大侨社的通讯信息,也陆续获得了侨刊的采用。加拿大中山侨社的讯息,也通过这个“入口转外销”的平台渠道,传递到世界各地中山人生活的角落,对我们所在社团的发展起了积极和关键的宣传作用。

细说难忘的通讯报道
在记不清多少次的通讯报道中,有一些我还是留下了比较深的记忆。
中山祖籍的加拿大国会议员杨萧慧仪当选及其从政轨迹的报道,是其中的一例。记得在杨议员当选的时候,我发了消息给《中山侨刊》,很快就得到在中山外侨网站上等媒体上发布,并得到中山方面的发馈,委托我们向杨议员传递了来自家乡的祝贺。及后,我与杨议员的互动增多,还作了一个详细的通讯报道《首位中山籍加国国会议员杨萧慧仪:做中加友好推手》,发表在《中山侨刊》上。中国新闻社转发了这篇报道,全国很多媒体如《中国侨网》等均纷纷发布。后来,在我陪同杨议员回家乡探访的时候,家乡媒体《中山日报》记者的采访报道中也引用了我的过往在《中山侨刊》上的文字报道,及采用了我在中山跟进过程中拍摄的图片。这样,我除了成为《中山侨刊》的通讯员外,还成了《中山日报》海外版的特约记者,还得到当年的”优秀通讯员证书”的嘉奖,也完了一回少年时发过的”记者梦”。
另一次,家乡中山市的代表团访问加拿大,时任中山政协副主席韩泽生女士专程到了我们温哥华中中校友会拜访,还与校友们同台歌唱分享了家乡中山的”咸水歌”。我把这个”以歌会乡亲”的活动发了通讯到《中山侨刊》,也得到了中国新闻社的转发。
还有,我写过的《从历史老照片中看加国乡亲的爱乡情怀》,写的是加拿大温哥华中山侨社”恒美寄庐”保存一张华侨捐资家乡办学的历史照片,图中有近百年前上千人参加当时学校开幕盛典的大场面。我把这张图片扫描后传递回了家乡,后由中山市档案馆保存。这篇在《中山侨刊》发表的报道,后得到了广东省相关期刊评选活动中的入选获奖文章。
此外,《跨越大洋金昔时空的加华影像》报道了加拿大中山华侨在加国的历史图展中的影像,《中山侨胞的’双城’抗疫记》记录了近来海外和家乡乡亲在疫情中的互爱互援的行动,《在海外,这个中秋很特别》描写了加国美丽秋色,《〈中山记忆〉引起的记忆》表述了对家乡的怀恋之情,《温哥华华社庆祝中国新年》报道了加拿大总理首临春节大游行,《在加拿大看龙舟赛》采访了加国新一代积极参加龙舟比赛了解中国文化的故事,《访温哥华中山同乡会》讲述海外中山乡亲的浓厚乡情和亲切互动,均得到《中山侨刊》以较大的篇幅刊登与世界各处的中山乡亲们分享。
当然,我参与组织的”留学加拿大中山同学会成立庆典”,亲历其中的”温哥华铁城崇义会成立100周年庆典”及各中山侨团的周年庆会和活动,和温哥华中华会馆及侨社的许多活动和庆会,以及中国来加访问的”四海同春”慰侨演出等,均在我传送给《中山侨刊》的通讯中出现过。

在这超过10年的与《中山侨刊》的互动中,我担任过不同社团的副秘书长、副会长、会长等义务社团职务,侨刊在这中间给了我一个不可替代的宣传平台,为我们开展社团工作和联络乡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个人的“家书”
《中山侨刊》被誉为海外乡亲的”集体家书”,也是名符其实我个人”给父母的家书”。我和在家乡中山生活的父母亲,过往除了每年在我回乡时相见交流外,其它时候就以电话和写信的方式联系。多年前,我开始在温哥华中中校友会的网站发表侨讯及文章,有一些也发给《中山侨刊》,开始与侨刊结缘。那时起,《中山侨刊》每期均邮寄一份到我的父母家。因他们总是先于我收到刊物,他们总在电话那头告诉有关我的新一篇文章是什么内容。通过中山侨刊,父母亲对我的海外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和理解。父亲也是《中山侨刊》 的资深读者,他也会偶尔点评一下我的文章,对每一次的文章图片都看得仔细。记得有次他说:”你的文字中有些海外味,象《参考消息》里的外文的风格”。
父亲是我写作的启蒙者,我在年少时开始对文学产生爱好,多少是受到父亲的影响。父亲曾是中山师范学校和华南师范学院中文系的学生,毕业后曾成为《羊城晚报》的文化记者,及先后在广州的中学和中山华侨中学、龙山中学和仙逸中学任教过,退休前是高级职称的教师。记得他有一本自己的旧”剪报”,全是他在报纸和刊物上发表的文章,我少时候阅读后留下深刻印象,提起了我对文字写作的兴趣。在学校认真学习语文科之余,我还会自己练写些文章。在中山朝阳附中读初中及中山一中读高中时,我的文章常会被语文老师针刻印出发给同学们作范文点评,高考前的全县语文竞赛还得了第一名。虽然我对文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在父亲及班主任的指导下选择了理工科建筑工程作为专业。在上大专学院的时候,我也还有保持写些东西的爱好,还得过广东省建工局当时主办的建设界征文比赛的第一名,那篇得奖文章后来在我毕业后回乡工作时,投稿到《岐江文艺》上发表在头版上。有了这样的积累,为日后有机会发挥打了些基础。因缘际会,《中山侨刊》后来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写作平台。
父亲在三年前去世了,我少了一位懂我文字的知音和点评者,但我们曾把《中山侨刊》作为亲情互动的媒介,给我留下了很多难忘的美好记忆。

祝贺《中山侨刊》创刊40周年
我曾在多次回家乡中山市的时候,与《中山侨刊》的老新主编们见过面和交流过,他们踏踏实实又积极进取的精神、亲切的态度,均使我如沐春风留下深刻的印象。
除了传统纸上刊物外,近年《中山侨刊》更是与时俱进,开通了网络”微信公众号”和”电子侨刊”,及时发布讯息和报道,大大方便了海内外中山乡亲阅读和互动。
籍《中山侨刊》创刊40周年之际,我在此表达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和美好祝福,祝《中山侨刊》百尺杆头更进一步,更期待能继续与侨刊共进,把我们的”家书”延续写下去。

692d0f5c47b5a5d221e4b2cecbc6174a

02867fa8ecc56ed6d3005dc54d3e12d8

42b2f35738e16721e205f1688eb8f720

dfa00827d0d13582bd9e29e6460d2108

俊永

俊永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