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永安,归去来兮丨侨见世界

【编者按】转载自中山+:百年永安,归去来兮丨侨见世界

南方的五月,知了声声。一个寻常早晨,音乐人苏兆强与他的乐队朋友们,带着乐器来到南区竹秀园。应中山日报摄制组的邀请,他们准备在这里举办一场特殊的音乐“快闪”。
“漫长漫长路间/我伴我闲谈/漫长漫长夜晚/从未觉是冷……”
他们唱起了香港著名歌星林子祥等人的《三人行》。从竹秀园学校的旧礼堂,到它背后的沛勋堂,昔日的主人已经离开,只剩下老建筑留守原地,静静聆听。

5be9f3611fdfc7fa5dea76bca0d8367c

中山南区竹秀园。     刘万杰 摄

■尊师重道的“郭家人”■

第一位“听众”,是在竹秀园小学旧校区的“飞机楼”。

由空中鸟瞰,落成于1932年的校舍犹如一架展翅的飞机。学校的题名竟出自于右任之笔,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与书法家。91岁的老校舍已空置多时。登上阶梯,步入礼堂,但见花砖地板上散布着小椅子们,舞台上的横幅尚未摘下,仿佛孩子们刚刚结束活动散去。


南区竹秀园学校旧址                   廖薇 摄    

礼堂内左侧有一整面的“照片墙”,苏兆强等人被它震撼了。作为对捐建竹秀园学校的先贤们的答谢与纪念,每幅瓷像下都注明了各自的捐赠金额。其中捐资最多的要数竹秀园郭氏家族,仅是郭乐郭泉郭顺兄弟,每人“乐助银一万圆”。


礼堂内的“照片墙”纪念捐资兴建学校的乡贤们。  廖薇 摄

“捐建学校的先贤们很有远见,在海外游历过的他们深知知识的重要性,希望提高家乡子弟的文化水平,改变落后的乡村。” 苏兆强赞叹。

郭姓是竹秀园的大姓,据竹秀园《郭氏宗谱》记载,他们乃是唐代中兴名臣郭子仪的后裔。在近代,则以“四大百货”之一永安百货的创始人郭氏兄弟最为突出。《良都竹秀园月报》记载:“吾乡侨商,素称慷慨,如建筑碉楼,创设街灯,筹办学校,数万巨款一鼓而集。”


竹秀园学校所藏的永安资料,信件谈及家乡办学一事。  廖薇 摄

事实上,早在1908年,郭乐便在香山成立竹秀园蒙学堂。在他们的发动下,1932年,当地在蓝田、志远学塾的基础上创办竹秀园学校。此后,郭氏家族与当地华侨多次捐资办学,使该校声名远播。

“尊师重道,孝顺父母,这是中山竹秀园郭家人的家训。” “永安”后人、郭泉之孙郭志舜对记者说。

■孙科亲自剪彩的“沛勋堂”■

郭乐郭泉等兄弟为纪念先父郭沛勋所修建的沛勋堂,就坐落在 “飞机楼”的背后,守护着竹秀园学校。

“可以说,没有郭沛勋,就没有后来的永安。” “五四”青年节这天,郭志舜也回到了祖屋。在这里,他将家族往事与我们娓娓道来。


郭志舜接受本报采访。            刘万杰 摄

瓷像中的郭沛勋相貌清癯,留着白须,一身传统服饰。他生育了九个子女,其中六个儿子,分别是长子郭炳辉、儿子郭乐、三子郭泉、四子郭葵、五子郭浩、六子郭顺。从《沛勋公事略》获悉,郭沛勋属于中农,为了给孩子们提供更好的生活,每天读完书后他便奋力耕田。长子郭炳辉先于1882年被“卖猪仔”到了澳洲,可惜不久病死他乡。1890年,二儿子郭乐靠亲友筹集的路费出洋谋生。他从街头菜贩做起,在澳洲白手起家,随后召唤兄弟们前去帮忙。七年后,他们在悉尼开设“永安果栏”,1907年在香港创办“永安百货”,1918年在上海续写“永安”传奇……兄弟们吃苦耐劳,守望相助,携手奋进,“永安”的商业版图得以一步步扩大。


永安家族先人照片。     刘万杰 摄

值得一提的是,和竹秀园学校旧址一样,沛勋堂同样落成于1932年。对永安公司而言,这是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年。在香港首创的它,刚好迎来25周岁生日,正值辉煌时期。同年,永安新厦在上海拔地而起,以22层高成为南京路上仅次于国际饭店的第二高建筑,并有天桥与旧楼相连。


永安公司二十五周年纪念资料。         廖薇  摄

1932年,也是永安公司内部人事重大变动的一年,协助郭乐郭泉的重要创办人郭标去世,年轻的接班人——郭泉长子郭琳爽与郭葵长子郭棣活崭露头角。他们广结政界同乡,使永安公司及永安纺织厂得国民政府的庇护愈深。不难想象,为何在沛勋堂落成之时,孙中山之子孙科会特意到场剪彩(见许彤著《历史与文化:永安公司研究》,P90,P156,P184)。


 1932年的永安新厦,上海南京路第二高楼。 

■营造“永安时光走廊”■

第一次回沛勋堂时,郭志舜还是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它就是一个制衣厂,十分破旧。”他坦言,当时对祖屋并没有很深的感情。

2003年是他第三次返乡,此时沛勋堂经过精心的修缮,恢复了其本来的模样。郭志舜和其他的永安集团郭家后人决心“让永安回家”,由此开启香港永安集团投资中山南区的“永安新城计划”,相关的房地产、酒店、商业项目随之而起。近年来,他的女儿郭锦琪也常驻中山南区,用心打造大风车生态园和农场动物保育区,创办“心荟然学”,推广自然教育。


沛勋堂背后不远处是“永安新城”。      刘万杰  摄

“眨眼之间,二十年过去了,看着中山一路成长。” 郭志舜表示,他们投资南区,就是想离老家更近一点。“过去,从我下榻的永安新城皇冠假日酒店三楼办公室往这边望来,一眼可见祖屋沛勋堂。不过,这两年变化太大,周边新建的高楼已经把它挡住。”

近年来,年逾七旬的他热衷于整理家族历史档案,频频返回竹秀园老家。他正计划在沛勋堂内打造一条“永安时光走廊”。“预计明年初就可与大家见面。”


沛勋堂一楼,两边房间将作为“永安时光走廊”一部分。 刘万杰 摄

在今人的眼里,永安后人为纪念郭沛勋(郭家第22世)而建的沛勋堂依旧风格“出挑”,与周边低矮的传统民居截然不同。“它采取的是上世纪20、30年代风靡欧美的装饰艺术风格——Art Deco。” 在身为建筑师的郭志舜看来,先辈们当时之所以选择这个风格,似在表达拥抱新时代的愿景。

林间道、喷水池,乳白色的内外墙壁,明快的几何装饰线条,加上点缀室内窗棂中的西班牙彩色玻璃,整座建筑清新典雅,但在西洋风格中依旧混搭着中式风情。比如一楼大厅纪念堂式的布置,建造者以红绿搭配的洗石米工艺构造了“子孙堂”内的祖先神位和正厅的“堂匾”和“对联”。


装饰艺术风格与中国山水意境混搭的西班牙彩色玻璃。   廖薇 摄

端详彩色玻璃画中的风景,与中国山水也有几分意境相通,可见中式的宝塔、小桥与农舍。画面中暗含了“乘船出洋”“田园风光”“眺望远方”“垂钓河边”等主题。

此前,很多人以为,沛勋堂顶上的大平台处有座“钟楼”,但郭志舜告诉记者,那其实是碉楼性质。我们登梯上塔,果然发现在这小小的空间四周设有细长的“枪眼”,它们巧妙地与建筑外观的Art Deco线条相结合,不着痕迹。


沛勋堂塔楼其实内藏碉楼功能。   刘万杰 摄

如今,沛勋堂内并无住人,三层建筑,每层六房,仅是一楼会客室和子孙堂内摆放了家具,略显空旷。“这里就连防盗窗的样式仍是1932年时的模样。” 据悉,未来的“永安时光走廊”也将尊重建筑原貌,不改变现有格局,但会把这些房间,变成展览厅、接待处、小剧场、图书室……

与所有第一次到访“沛勋堂”的游客一样,音乐人苏兆强和他的朋友们,也惊叹于它清新脱俗的美丽。在一代代人的精心呵护下,91岁的它,不见岁月沧桑,反倒给人一种重返纯真年代的梦幻感。当他们拨动琴弦,声波回荡,阳光洒落处,微尘肆意飞舞。

“真有一种回到过去的穿越感。”苏兆强说,恰好《三人行》讲述的是一个人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感悟。从童年、少年到中年,成长路上总会有各种挑战,这首歌告诉我们,不管怎样,做最真实的自己,坚守初心,其他就交给时间去评判吧。


苏兆强的乐队在竹秀园学校现场弹唱《三人行》。刘万杰 摄

经历一个多世纪的风云变幻,“四大百货”中, “永安”得以延续。其“永远平安”的秘诀何在?

永安创始人之一的郭泉在85岁高龄时,写过这样一段话:“当日与兄弟及朋友数十人回国创业,同心同德,各无二志,余有所倡,群力赴之,故永安集团各公司之创立无不水到渠成;业务之展开,无不顺利实现,至有今日。今组织庞大,业务日繁,事权分掌,各有岗位,尤须彼此同心,团结合作,守望相助,勿以小我而忘大我,继往开来,发扬光大,使永安精神垂青永久,余厚望焉。”


沛勋公八十大寿“全家福”。    刘万杰  摄 

“沛勋堂最重要的地方不是建筑,而是人的故事。” 咀嚼着郭泉之孙郭志舜特别强调的这句话,不经意间,我抬头望见沛勋堂内悬挂着一张老照片,那是摄于1925年9月18日沛勋公八十大寿之时的“全家福”。四代同堂,锦服华衣,无论男女老少,眉宇间皆是一副清雅淡然。

总策划:伍学标
统筹:陈慧 冷启迪
视频编导:冷启迪
视频拍摄: 孙俊军 刘万杰
剪辑/摄影: 刘万杰
采写/摄影: 廖薇
英文翻译: 廖薇 甘颖
栏花设计:陈思理
鸣谢支持:中山南区,岭南室内民乐团电声乐队
历史图片资料:由永安集团、竹秀园学校、中山出版、中山市博物馆提供
出品:中山市海外传播中心 中山日报社

俊永

俊永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