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中网 — 侨社文化的新萌

文/ 阿杨

中中网的诞生,看似是再随意不过的事了。社团的带头人早就有意,至一些热心而内行的会员加入,就一起推动了这张网的产生。对那些新人,办网的初衷很简单和显浅,就是在加拿大这个“海外”的平静平淡生活中,想找多点乐儿、发挥点儿业余爱好,玩得高雅高兴,如能顺便能服务侨社人群,当然是再好不过之事。这社团需求和个人兴趣相接,就促成了一个侨社文化的新萌芽。

侨社文化,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是唐人街里一些老旧会所里的牌匾和锦旗,古典二胡扬琴的音乐聚会,挂着红灯笼的悠长的喜庆宴会,敲锣打鼓的舞狮采青游行,案头摆放的好几个月前寄来的家乡侨刊。。。曾几何时?我们可想到互联网的潮水,也漫进了有着百年历史荣光的侨社的门槛。在侨社的“家情乡味”中,也开始弥漫着高科技带来的“伊味儿”。那么这“伊味儿”侨社新文化现象的来源是基于什么呢? 这里先说说侨社新一辈本身对“老”侨社的“感觉”。

一位华裔少女到一个会所参加一次排练后,回来也写过一篇小感想。在文中她写道:“当我走进会所时,一种特殊的气味立即飘入我的鼻孔。这特有的气味是如此的熟悉,却难以分辨。像在阅读着厚厚书中的某一段落,我在逐页逐页地寻找着其中特别的地方。当我穿过走廊时,我好奇地打量着每个角落。已有些发黄的墙壁上带着些褐色的水印,厨房有些拥挤但各样东西都次序井然。最为突出的是那张乒乓球台,崭新而富有朝气。。。当我来到会所尽头,这种气味越来越熟悉。。。这是我们的家乡特有的乡土气味。。。我们在家乡出生因此带有这独特的气味,它帮助我们的足印踏遍世界的每一角落,它帮助我们书写着荣耀的历史,它帮助我们的下一代了解我们的传统。这特有而渐浓的气味就是——家乡人的故情乡味。”

以上是一个9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对一个“老”社团的感觉,反映出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敬意,但又仅止于怀旧的感觉——这在呼唤一种侨社新文化新包装的产生。那么我们这些个60年代出生的人,又是如何呢?我们加入社团活动时间很短,虽到访过一些社团、会所和参加过一些活动,但对华社侨团认识并不深,这里只能作一些“感觉”的感想。是的,我个人也感觉很多社团的会所是有点旧了,但因它们大都位于历史悠久的华埠,就给人一种源远流长的令人怀念怀恋的“金山”华侨文化色彩;它的周围有社团众多,仿如集市,大家易互通有无、交流沟通。但有时这种好感只在感觉中,一到实际要去会所的时候,就有点儿望而却步。为什么?一是泊车不方便,二是那里的房屋都很老了,带有空气不太流通、不够阳光朝气等特点,再就是文化气息怀旧色彩较浓,需要注入新的现在时元素来更新。有时候就是这样,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但事情总得有所取舍,也在不断向前发展。就如过去社团发收据是用毛笔写的字,如今有些是用电脑打印的了;通知会务,除了电话现在还有用电邮;以前用笔墨书报发一些会务通讯,如今发展到有会网更新消息了。每样事物的发展总是需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与时共进的。侨社人们喜欢说,某次活动又多了很多人,多了凝注力等等,就是乐于看到发展的势头。

说到发展,已有的侨社在文化方面也可以更有所作为。我们有一个强烈的感觉是它应追赶上互联网时代,让高科技也来服务于它,使这百年老店的金漆牌匾更亮更光。而新信息时代人们对及时资讯的要求,也适用于侨社信息文化中,应更广泛及时全面地把侨社的资讯传递出去并达到交流互动的效应 —— 这就是,中中网产生的根源。一个作者说,有了这个网,我们可以实现一些自己的文化梦想了。相信更多的如中中网的侨社信息渠道会越来越多起来,这个侨社文化的新气象,将如朵朵新芭,争相竞放,芳泽社群。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