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拒绝中国移民原因

据华声在线报道,2012年是不是玛雅人预言的“世界末日”还有待证实,但如果说2012年是加拿大移民对中国的封杀年应该会有很多人认同。加拿大投资移民“关门”的阴影尚未完全消融,加拿大移民部近期又公布了全面更新的“三线”技术移民制度:计分技术移民、技工技术移民、经验技术移民。

新的移民制度一经提出,很多了解加拿大技术移民政策的人不禁惊呼,新政策对中国人来说太过严苛,该政策明显倾向非中国地区,尤其倾向于欧洲语系移民,必将造成中国移民的大幅削减。新的政策调整主要面向三个环节:

1、 语言 要求被提升到至关重要的位置,普遍认为雅思的成绩要达到6分及以上,对于非英语系国家移民者来说无疑是一道难以逾越的槛;

2、所有海外 学历 须经过认证,传统的中国本土毕业没有海外学习经历的人几乎都被挡在门外;

3、 年龄 47岁以后的计分为0,对移民要求的年龄限制令有移民想法的高龄人士彻底梦碎。

众所周知,加拿大移民政策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每年都有明确的配额,在投资移民政策收紧,技术移民政策被寄予很高期待的情境下,此次看似简单的调整,其实意有所指。业内人士认为:康尼(加拿大现任移民部长)的改革无疑是针对中国人的。这个一直被中国人称为“狠角色”的中年男子,终于在加拿大移民政策改革上挥舞出了最尖利的弧线。那么,康尼为何要 如此针对中国移民群体 呢?

1. 民意呼声高,政府负担大。很多人还在津津乐道移民潮的话题时,其实真正的移民高潮早已经过去。技术移民作为加拿大移民政策中吸纳海外人士最多的途径,来自中国的移民一直都是稳居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来源地的高位。在多次的移民原因调查中,作为最庞大的申请群体的中国技术移民,从来都是以加拿大的福利制度优越作为移民的重要选项。结合中国的福利制度相对偏低,很多媒体、中介机构也多以此招徕申请人前来办理,久而久之,中国的技术移民申请人就延伸出相当多贪图福利的群体移民加国。数额庞大的技术移民群体的涌入,必然占用加国的就业岗位、社会资源和福利,因此也引起了加拿大本国公民(永久居民)的不满。作为民选的政府,不管是哪个政党在台上执政都必须听从民意的呼声,尤其在现行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日益庞大的技术移民无疑又增加了政府负担。一方面是本国公民要求就业的呼声高涨,一方面限制移民涌入可以减少政府负担,所以,限制技术移民最大来源地的中国申请人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政策导向的首选。

2. 投资移民贡献少。投资移民因具备丰厚的经济基础及企业管理经验,作为提高就业和提升经济的重要引擎,理论上会广受各移民国家的欢迎。近年来,庞大的投资移民群体转移大批资金流向海外也在国内备受争议。但来自中国的投资移民移居海外之后,或不敢贸然启动新的投资方案、或已经有心无力进行二次创业,因此鲜少投资实体经济。他们普遍热衷购买房产,直接炒高了加国房市,非但对加拿大经济增长没有实际贡献,反倒影响了当地人的生活。中国投资移民的这种操作方案也背离了加拿大政府原有的对投资移民期待的初衷,既然不能带来有益的帮助,限制来自中国的投资移民涌入也就顺理成章。

3. 华人反华,窝里反。来自中国的新移民大批涌入,让早期移民加国的中国人很是不满。那些早期的中国移民不远万里来到加国,为的是拥有一个多民族、多元化、和外族人士比邻而居的氛围。如今,大批的中国人进入,很多的中国城拔地而起,大街上随处可见的中文字,日常交流依然中国话,在异域他乡感受依然很中国的方式背离了他们移民的初衷,这是他们所不愿意面对和接受的。所以,在世界各地,尤其主流的移民国家偶尔也会出现“华人反华窝里反”的悲哀报道。

4. 中国恶习移民海外惹人厌。近日,一则在加拿大的中国籍留学生因在公路上飚车成功甩掉警车后炫耀的帖子引发很多人关注。不管是来自中国的声音还是来自加拿大的声音,几乎都一边倒的批判中国人在海外的恶习。其实中国人的恶习由来已久,不仅仅在青年身上,很多所谓成功人士的身上的恶习也让老外难以接受。比如:随地吐痰、过马路不遵守红绿灯、相互攀比、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或吸烟、遇事喜欢找关系及私下解决等。随着中国申请人的大幅涌入,此类恶习在世界各地的中国人聚集地迅速发酵并扩大,甚至已经逐渐影响到了各国的原住民。此类歪风邪气已然引起了各国政府和当地居民的担忧,因此,各国已经陆续出台或实际限制中国人入境的方式就不难理解。

移民是改变现有生活环境的重要方式。从近年来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或明或暗逐步限制中国人移民的政策来看:老移民在海外的形象是新移民能否移民的重要参考,也是外国考核中国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更是衡量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必要依据。鉴于此,综合素质是国人迫切需要提升的,这不仅仅便利于新移民的申请,更是对华夏子孙未来在国际发展前景的负责任的态度。这条自我救赎之路很迫切,也必定很漫长。

为了让加拿大等国不再对中国移民者Say No,更为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人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改变已经刻不容缓。

(环球华网)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