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之树”如何常青?

2014年起“世恳会”举办周期将从两年变为三年,乡亲们由此寄予更多期望——

【来源:中山日报海外版】

文/记者黄婉媛

美国旧金山时间8月27 日清晨,在美国三藩市湾区举办的第九届世界中山同乡恳亲大会进入最后一日,大会主席、阳和总会馆主席马金权的脸上泛出丝丝倦意,在旁的一位三藩市乡亲感叹:“他几天来都没有合过眼啊!”承办一个千人大会所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在前一晚,伴着迷人的夜色,和美的音符,马金权将“双龙”金杯交到了下一届主办方新加坡中山会馆荣誉会长许国伟手中,或许,这一刻转交的不单是一个会杯,还有一份重托和沉甸甸的责任。
如今,第九届世恳会已经落下帷幕。然而,作为一座有着90万海外乡亲并以“华侨文化”为荣的城市,作为一个迄今已经走过16 个年头可谓步入 “成年之旅”的恳亲盛事,未来该何去何从,如何更好地凝聚五湖四海的力量,如何让“乡情之树”常青、让爱国爱乡之情薪火相传,却是一个不会落幕的话题。
对话
蔡文耀:美洲中国统一促进会联合总会秘书长,广东海外交流协会理事,在海外生活20 多年,广泛与各类华人社团打交道。

■蔡文耀:新移民带来新动力

记者:很多侨社负责人反映,年轻人不愿意参加传统侨社活动,您怎么看?
蔡文耀:海外华侨团体老化是一个事实,这个问题多年来困扰着侨社,大家都希望寻求一个解决方式。分析起来,有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年轻人有无兴趣去参加传统侨社的活动;第二,年轻人多有儿女,能否抽出时间来服务社团;第三,大家有工作,是否有时间和精力投入社团活动。
记者:这个问题现在有好的解决办法吗?
□蔡文耀:这个问题不是不能解决的。目前海外侨社仍以传统地域、姓氏、结义三种形式为主,但随着时代转变,这些团体性质也在改变。
如今,我们应该看到,全国3000万海外华侨中,有很多是新移民,这些新移民与第一、第二代华侨不一样。以前的华侨倘若不加入社团,可能会被欺负;但新移民中,有很多专业人士,有技术、有资金、有创业能力,并不是那么迫切加入社团。但他们依旧有一个需要——向往对祖国的关系。中山举办的“世恳会”,其实是吸引很多平时没兴趣参加侨团活动的人,大家都愿意来看一看,来了就会受感染,寻找到文化认同,因此更愿意参加侨社活动。因此,我们应该更多地关照到这些新移民不同的需求,并在活动编排上因他们而做些调整。
许国伟:第十届“世恳会”主办方——新加坡中山会馆的荣誉会长,该会馆近年在其带领下,本着“精诚团结、薪火相传”的宗旨,通过成立青年团等,吸引大量年轻人入会。

■许国伟:吸引年轻人进侨团

记者:下届“世恳会”,您打算如何创新?
许国伟:我最希望看到的变化是,由父母带儿女来参加,不但老一辈可以聚在一起,还鼓励年轻人认识自己的家乡,认识中国的文化。
如今,我们已有一批新力军,坦白说,这些年轻人的中、英文都讲得非常流利,但广东话说得非常差,因此,会馆已经开设广东话班,两年后与乡亲们交流一定没有问题。
记者:会馆如何引入新血液?
许国伟:我们常说,爱国爱乡要薪火相传,这一定要后浪推前浪,一定要有人接班。因此,很多年前,我们就着手这项工作,说实话,物色到合适的人选很不容易。为此,我们从举办年轻人喜欢的活动开始,比如说野餐、郊游、电脑班、诗歌民谣班等,实践证明,对年轻人的吸引力非常大。
同时,我们成立了青年团,选举年轻人来领导。如今,很多活动,像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会等都直接交给年轻人来负责,而且搞得很好。当然,他们现在可能还不够成熟,但已经看到了希望,逐渐会吸收他们做理事、监事,这样,一个社团就有老、中、青三代,不怕后继无人。
记者:但很多年轻人可能工作很忙,没有时间参加活动,怎么办?
许国伟:这只是一个理由,实际上是没有兴趣,我们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去吸引他们,大家进来了,有事干了,会觉得很充实。
在我17岁的时候,也相当于现在的“九零后”,被父亲“踢”入中山同乡会。刚开始,我也很抗拒,后来发现能学到很多东西,认识很多人,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举办周期由两年变三年

在第九届世恳会的团长会议上,有一个细节值得回味:众侨领为“世恳会”是否从两年一届延长至三年一届进行投票。“同意的请举手。”大家刷刷地举起了右手。“不同意的请举手。”长桌一角,一位团长举手了。正当大家面面相觑之时,这位团长开口说:“我认为应该延长至四年一届。”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乐呵呵地笑开了。
虽然这一票对结果不会产生影响。但“世恳会”能否延长间隔周期,已是萦绕在许多乡亲心头许多年并且挥之不去的烟云,大家都不想再有任何“意外”。
新西兰屋仑中山同乡会常务副主席吴海镛说,七八年前,当他还代表香港榄镇同乡会出席活动的时候,就提过这个问题,“当年还收到调查问卷,我们都填了赞成两年改三年,但之后就没有了下文。”
“这个建议啊,我们等了很久,希望在今天的会上真的能通过。”吴海镛此话一出,全场掌声四起。
不过,掌声背后,也隐藏着一些乡亲的顾虑。“如果周期太短,筹办太仓促;但是,周期拖得太长,又会少见很多老朋友,感情会变淡。”走过16年的“世恳会”,无疑已经成为了许多海外乡亲心目中最重要的一个 “约会”,不过,如何掌握“约会”的火候、气氛,又在考验着一届又一届恳亲会的组织者。
据悉,除了中山之外,潮州、海南等地的乡亲都在定期举办恳亲会,同样是在世界各地轮流举办,而举办周期均从一年一年办,改为了两年一届,现在又改为三年一届。
为此,团长会议最后决定,从2014年开始,世界中山同乡恳亲大会改为三年一届。市外侨局有关负责人说,希望十届是一个里程,从第十届开始有更多新气象、新变化。

●很多无形压力难于言表

要问是否继续举办“世恳会”,乡亲们肯定毫不犹豫地点头;但在说到延长举办周期时,缘何又会高票通过呢?这还得从承办方的压力说起。
以第九届“世恳会”为例,这是世恳会第一次在美国本土举行,是美国阳和总会馆成立160年来承办最大型的盛会。当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办那届恳亲会结束后的10天左右,美国阳和总会馆就开始了马不停蹄的筹办活动,并回到家乡与市政府就筹备思路、计划等事宜进行座谈,随后就向全世界的乡亲逐一发出邀请。
虽然有近两年的筹办时间,但最后在时间上还是显得 “捉襟见肘”。马金权坦言,最大的压力就是住宿和接待,而这些都不是乡亲们的“长项”。阳和总会馆动员了100多名乡亲做 “义工”,负责接待工作,但是,一开始大家几乎什么都不懂,如何到机场接机、如何泊车,都需要由旅行社专业人士提前领着去机场讲解、实习,团队中有争拗也是常有之事,各种困难都需要一一克服。
据称,此届恳亲会的举办费用超过70万美元,而通过社会各界的赞助、支持有26.37万美元,其中,包括了中山市政府50万元人民币,澳门乡亲卢伟硕30万元港币。“那超出的部分怎么办?”记者问道。“还有一些私人赞助,此外由我和其他筹委做后盾,商家也有一些支持。”马金权有些迟疑地说:“反正有很多无形的压力,也很难用言语表达。”
温哥华铁城崇义总会曾在2008年主办了第七届“世恳会”,作为组织者之一,梁林焯认为,举办这样一个千人盛会,有两大挑战:一是在筹划细节上需要很多心思;二是财力上需要很多赞助,而中山政府无疑是最大的支持者。
因此,对于世恳会延长举办周期,乡亲们普遍表示,这将有更加充裕的时间去筹备,更加利于办出特色,办出影响力。

●乡情载体期待创新变化

事实上,如今的时代也与世恳会创办之初的1996年有了很大变化。信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乡亲们有了更多的沟通渠道,而各种沟通乡情、联络乡谊的平台,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对于世恳会而言,也是一个冲击。
以去年为例,我市就举办了多场海内外乡亲的交流活动:“月是故乡明”海外侨胞、港澳同胞迎中秋文艺联欢晚会,已经成为每年的例牌活动,吸引很多海外游子回到故乡,感受着浓郁的节日气氛;第二个中山华侨活动日,参加人数比上一年翻了一倍,成为凝聚侨心的新载体;首届中山市“逸仙奖”颁奖大会,121位热心人士或代表亲属上台领奖,400多位旅外乡亲和嘉宾共同见证……
市外事侨务局局长冯金怡表示,为了不断丰富与海外乡亲的联络方式,外侨局近年想了很多办法,做了很多工作,筹办更多大型的项目和活动,并且将联谊工作日常化。
而正是在这些“载体”日益丰富的背景下,“世恳会”不再是唯一,乡亲们对恳请会的形式有了更多期待。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世恳会如今的举办方式依旧以延续传统为主–团长会议、欢迎晚宴、开幕大会、有关论坛、交杯仪式等活动。
参加过四五届恳亲会的新西兰乡亲潘凤屏认为,目前在形式上略显单一,“参加恳请会的人士层面很广、年龄和知识差距都很大,活动应该尽量多元化,满足不同的需求。”
可喜的是,第十届世恳会的主办方已经进行了新的尝试。申办发言不再是沉闷的念稿子,而是由新加坡中山会馆名誉会长许国伟担纲,拍摄了一个3分钟的短片,对新加坡和会馆进行推介,“欢迎大家到新加坡来!”许国伟在片子最后打开双手的欢迎动作和招牌笑容,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宴席上,宾客们还可以看到新加坡中山会馆的宣传小册子,可以说,刚刚接棒的新加坡中山会馆,就借助盛会的平台,展开了立体式的宣传攻势,“下一届一定会有更多的创新之举。”许国伟的承诺,也成了众多乡亲的期待。

●年轻的面孔为何总难觅

每一届恳亲会,薪火相传都会成为关注焦点。2010 在吉隆坡举办那届盛会,主办方就别出心裁举办了 “凝聚侨青力量,创建美好未来”世界中山青年合作论坛,并签订相关合作协议。然而,两年过去,记者看到,参加恳亲会的仍然以老人家为主。
在探讨这一问题的时候,一位乡亲反问道:“你认为年轻人有兴趣参加吗?你可以体会得到,有什么是年轻人可以参与的呢?”这位乡亲认为,与老一辈不一样,年轻人不一定愿意正儿八经坐在那里听政界讲话,他们更乐于开party,更容易接受一些轻松活泼的形式。
澳门中山青年协会副主席卢晓翩是一名“八零后”,今年已经是第三次参加世恳会,她则认为,其实年轻人大多对这类活动有一些“误解”。“我以前也会认为,参加活动的都是一些老人家,大家谈论的话题都不适合我,但参加多了,发现不是这样的。”在澳门出生、从小就在国外念书的她坦言,过去对家乡、祖国的了解都很肤浅,世恳会让她对乡情、国情有了更深的认识。
不过,她同时认为,世恳会的会期太短,内容不够丰富,“希望有更多的图片展览、纪录片、宣传资料、实地参观等,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山人在海外生存变迁、创业的故事。”
中山青年联合会副秘书长郑冠廷表示,作为推动方之一,中山青年联合会近年已经推动成立了澳门中山青年协会、香港中山青年协会,同时,已经举办了13届的港澳台中山青年联欢活动。
而上一届世恳会和多个团体签订合作协议后,已经取得一些成效,尤其是与香港中山青年协会的联系更加紧密,“我们的合作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联谊、交流上,而是多了经贸、社会建设方面的合作。”她举例说,最近在全市推广的“修身团员卡”,就是与香港中山青年协会合作开发,此外在建设枢纽型社会组织方面,两地青年也有很多合作。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