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籍教授余全毅:在加华历史中“淘金”

在卑诗大学先后采访过几位华裔学者,从空间上来说,余全毅教授的办公室是最高的。从28层窗口往外望去,纵目所极,远山近海尽收眼底。对于历史研究者来说,这是一个恰如其分的理想位置,也一如对史实的辛勤开掘,加重一种纵深感,一种充满力度的负重感。

面对辽阔如洗的远景,余教授的思绪触角也深入到往昔。他提出让华裔到华埠时有“回家”的亲切感,这是发自他内心的想法,因为他本人就是以华埠为家,那种至爱到痛的血肉相连的感情,许是新移民无法体验。

6a4289158ba50a2acc932fbcb41c8aad

余全毅

余全毅的祖辈经历了早期“淘金潮”和华工修筑大铁路,而他本人对加华历史孜孜不倦的钻研著述,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淘金”呢?然而时空已然移转,百年沧桑后物是人非了。

华埠会上陈述己见

在卑诗大学历史系见到教授余全毅(Henry Yu)时,他刚好从亚洲开会回来,余兴尚浓,侃侃而谈上海和新加坡的学术之行,会议主题依然是他的研究方向——华侨历史。

由此我们的话题顺理成章地转到不久前本地召开的“超越华埠”(Chinatown and Beyond)研討会,在那次会上,余全毅做了系统的表述。于今他仍然强调,华埠首先应是一个居住社区,同时也是一个工作和有商业发展的地方。另外,温哥华华埠更应是本地与中国有密切联系的地方,对本地人来说,应具有异国情调,同时也是历史遗迹。

余全毅:在加华历史中“淘金”

余全毅讲演

由于早期移民均在华埠居住,因此当地商业发展非常繁荣,余全毅认为,现在中国移民已经不局限于居住在华埠,而是遍布大温各个地区,新移民对华埠没有太多感情也是不争的事实。

唐人街的建筑需要拨款保护,无论商店、饭馆还是展览,都与建筑连在一起,在这方面市府做的还少。同时余全毅指出,振兴华埠不仅在建筑方面更新重修,也要在认知方面将华裔和华埠联系起来。

近年华埠的传统楼宇成為西人投资者热捧的对象,不过一批有眼光的华人正筹办一个拥资数千万元的信託基金,以反收购形式维持华埠传统楼宇,同时协助传统楼宇维修。参与筹办该“信託基金”的余全毅表示,这是华埠整体路向的一个重大转移。至於如何处理这些楼宇,他说参考学者、侨团意见,根据华埠整体利益,集体作出决定。

至于华埠安全问题,余全毅认为其成因很复杂。刚从新加坡归来的他比较说,温市华埠晚上就萧条多了,这需要反思。加中签订旅游协定是个机遇,会增加华裔游客,应该有所规划。

余氏家族见证百年

原籍中山的余全毅,说其实祖上是从安徽迁徙到广东。到加拿大移民已历4代,最早都是男人先抵埠,然后再将家眷接来。

余全毅回顾说,祖父也被征收过人头税,这是加拿大一个历史纪录。祖父居住在唐人街多年,后来才搬到西温。

3d3e759cf10139ea64562cde6d529e12

余全毅祖父母

2006年6月22日,总理哈珀为人头税公开道歉,8万多名人头税苦主,如今在世的屈指可数。余全毅对此颇为感慨地表示,政府的道歉有象徵意义,也很重要。无论是為了认清过去种族歧视歷史,还是设法与华裔加拿大人修好,这都是急切需要的第一步。然而只赔偿在世的苦主和遗孀,政府又忽视了与长期受歧视的华裔加人修好的机会。

华裔在加拿大生活已经有很长的歷史,但一直没有好好地保存纪录。即使有,也是用中文写的,没有很多英文纪录,以致受到忽略。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促使余全毅选择了历史专业,里面赋予着相当的使命感与历史自觉。

历史博士学有精专

1994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之后,余全毅曾在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历史系任教。其间应拉斯维加斯大学历史系邀请,在该校教授亚美研究课程,对该校师生们讲解百余年来亚裔移民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余全毅分析说,美国学术界对亚裔移民研究,仍停留在单纯的劳力导向移民,譬如美国西岸开发,仍活在历史上西部开拓的范畴,而未注意到西部沿岸城市早已受太平洋圈亚裔文化灌注。

最近几年,余全毅回到出生地温哥华,在卑诗大学历史系从事教研,并出任圣约翰学院(St. John’s College UBC)副院长,也将研究重心放在加华历史上。他说自1858年,加西岸淘金热始,即有华人前来加拿大找生活,至1987年,加拿大正式开放移民政策。当中华人移民经历了不少辛酸。维多利亚唐人街要比温哥华唐人街历史长,也可以说是北美地区最早的华埠了。

作为人头税苦主的后裔,余全毅说他之所以研究华人移民史,就是因為加拿大歷史教科书,“与我知道的祖父及其同辈人的亲身经歷相去甚远,”而且歷史上的许多不平等、不公正,並没有隨著祖父、他的同辈人一起消失。

保护华裔历史遗产,应该有紧迫感。余全毅表示,应该使华埠“博物馆化”,兼具旅游、生活、研究、聚会和教育等多元功能,这样使开发的价值可以最大化。尤其是教育功能,对后代具有文化传承的意义,让后人知道根源所在。他强调一个没有记忆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而记忆要有载体,要有所依据,这也正是历史学家所承担的任务。

在多大国际研究中心(Munk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港加文献馆举行“香港移民——昨日、今日与明天新丝绸之路”学术座谈会。参议员利德蕙、国会议员邹至蕙和多大教授方伟晶等都与会畅谈。从卑诗大学特意赶来的余全毅也即席发言,他分析称,从历史的角度,香港无异是最重要的移民出口地,香港移民将带动香港成为太平洋的加拿大,具互动循环性,促成香港加拿大移民的第二代成为真正地球村人。当时余全毅指出,自1850年至今日,香港或华人移民的移民加拿大及回流是一个循环。而香港移民的明日新丝绸之路,将会使到加拿大香港移民的第二代,成为真正的地球村人,亦会促使加拿大成为太平洋地区的瑞士。

华裔历史并非支流

温哥华市府档案馆举行开放日,展示该馆收藏的早期当地华工寄回中国的书信翻译。此次活动由市府历史档案处和加华历史协会合办,作为该协会理事,余全毅指出,华裔在加拿大生活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但一直没有好好地保存纪录。即使有,也是用中文写的,没有很多英文纪录,以致受到忽略,例如在记载铁路华工之后,华裔就好象从加国历史中消失。这当然不是事实,华裔社区仍然与加国共存,只是在历史中的纪录,变得不成比例地少。

最近若干年,历史的角度正在改变。余全毅已经看到这一变化,提出要借此重新认识加国华裔,华裔不是历史的一条支流,一如原住民或欧洲裔移民,也不是各有自己的一段历史,而是要连结一起,成为共同的加国历史。

今年年中,联邦多元文化国务秘书黄陈小萍代表移民部长康尼(Jason Kenney)宣布,推动社区历史体认计划 (Community Historical Recognition Program)。

余全毅负责该计划的学习中心部门,重点捕捉受到人头税事件影响的心声。

温哥华“反亚裔暴动”一百周年之际,在余全毅发起下,来自劳工界、原住民、日裔、印裔和华裔等小区的活跃人士,在温哥华聚会,成立“转变周年”团体,规划推动相关纪念活动。认为百年之间,加拿大在种族和谐及扫除歧视方面已有长足进步,但仍有改善空间,“转变周年”的宗旨就在透过教育倡导,帮助各界认识亚裔小区贡献。   

“梨园乐韵在卑诗”举行期间,参与组织工作的余全毅表示,粤剧文化在加国有悠久歷史,当年从中国来加国当苦工的华工,赚到钱后首先兴建的便是粤剧院,但这一段歷史並未在加国歷史教科书记载。他认为,对於希望了解华裔加人歷史发展的年轻一代,黄滔师傅捐赠的珍贵文物,是一个起点。

【环球华报记者 萧元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