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金融危机谁之过?(杂谈三)

文 / 黎志滔(美国)

    金融危機席捲美國各地,也影響了全世界,華爾街已經黯然失色。繼20084月份熊士坦破產被託管後,7月份房地美與房利美危機爆發引發民眾瘋狂擠兌潮,9月初美國政府被迫承諾接管兩房,915日,美國第五大投行雷曼兄弟宣布破產,同時,美林證券也將以500億美元被出售給美國銀行。半年來,美國失去了前五大投資銀行中的三家,只剩摩根史丹利和高盛苦苦堅守。作為經濟形勢的晴雨表,股市也是黑雲壓城。

    為了國家誠信,美國政府已承諾接管兩房,政府拿出2000億美元的資金無非來自美國納稅人或增加赤字多印美元,這種選擇會受到國內外的多重壓力,仍然是難題一道。美國接管兩房主要原因是考慮到外國投資者,如果不救兩房,大批外國投資者將面臨巨大損失。但歷經此劫,美國金融行業已經在國際舞台上已受重創。

    早在幾年前,有經濟學家就發出警告,由美國房地產帶來的金融危機將蔓延全世界。遺憾的是這些警告並未引起美國監管當局的重視,如果美國監管機構能夠及早對華爾街的無序市場進行更嚴厲的審查和監管,那麼多高風險的次貸衍生金融產品就不可能在市場上蔓延充斥,更不會獲得評級機構“優質”的評級,熊士坦、雷曼兄弟等大型投資銀行或許就不會像骨牌一樣倒掉。因此,金融運行過程中,必須注意防止金融風險的積累及其向金融危機的轉化,必須加強對金融活動的日常監管和調控,及時發現金融運行中的不穩定因素,扭轉金融市場的無序狀態。

    前幾年,在美國房地產市場持續上漲的形勢下,金融機構紛紛降低貸款標準,貸款質量大幅下降,人人都可以貸款買屋。在房價上漲和低利率時代,沒有人懷疑次級抵押貸款的質量,過長的信用鏈條問題被掩蓋,投資銀行的資產出售也相對容易,其信用支撐其在貨幣市場融資,流動性也不成問題,投資銀行暴利的神話不斷延續。但是,一旦情況有變,經濟泡沫破裂,基礎資產的風險就會很快傳染到信用鏈條的各個層次。投資者為了自保,紛紛收縮信用,出售資產,從而導致房屋價格急劇下跌,房地產成了一片死城,更可怕的是打工一族供不起房屋,很多業主一夜之間變成負資產。這就充分表明房地產風險被弱化和掩蓋了,人們看到的只是投資房地產所帶來的豐厚利潤,而看不到風險同在。

    金融機構對高管的激勵措施往往與短期證券交易收益掛鉤,在誘人的高薪驅動下,華爾街的精英們為了追求巨額短期回報,紛紛借鑒金融創新從事金融冒險。美國房貸機構、經紀公司將貸款發放給沒有還貸能力的借款人,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則將房貸資產打包賣給投資者,重獎之下放棄授信標準。離開合理邊界的高薪激勵,是這場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和罪魁禍首之一。

    美國金融危機之所以會發展成全球性金融危機,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虛擬經濟高度膨脹,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嚴重失衡。美國把大量的製造業轉移到了拉美和東南亞,而把美國本土打造成貿易、航運和金融等服務業中心,利用專利標準和品牌等手段,控制著產業的高端,而後信息技術的推廣使美國的虛擬經濟達到巔峰,泡沫經濟加劇形成。在本世紀初,美國網絡經濟泡沫破滅後,金融業加快發展,金融創新衍生金融部門大量湧現,這些金融部門過多過濫,不是出於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之需要而設,而是個人逐利的天堂。這種金融活動搞得越多,金融危機就越大。深刻的教訓告訴我們,金融是第三產業,金融的發展應立足於市場分工,履行服務於實體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職能,任何脫離實體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金融活動,都是會成為金融危機的導火線。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