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故乡里正月的金龙

文/杨迎夏

去年过年前后回家乡中山省亲,仅过了一星期因新冠疫情的原因匆匆返回加拿大,已刚好一年。至今再度回乡旅行已是遥遥无期,只能通过日益发达的网媒和手机社交平台,及在整理旧照片中,对家乡望梅止渴。早前在媒体中看到中山东区举办“起湾金龙文化节”,让我想起回乡在祖家起湾过年时,乡民在元宵节举行盛大舞龙贺岁活动的经历。
中山起湾乡现名为起湾社区,其中的原始旧村已是名符其实的“城中村”,近年该处有很多新中山人在那里生活,但原乡民还保留了很传统的民间文化习俗,而且更加发扬光大。村中一些重要建筑如“中轩杨公祠”和“杨子毅故居“等得到整修和保持,而”起湾金龙“更是传统活动传承,成为该地的一张”文化名片“。

正月元宵的金龙

前年回乡在祖居小住的日子,正月十五元宵那天,一大清早,我们就被爆竹声和锣鼓声闹醒。寻声而去,见一大队列的舞龙队从社区中心走来,穿过聚集了不少人的村头市集的老榕树下的街道,走过村中新翻新了的公祠,去到文化中心(童年记忆是打米机旧址)对开的小广场上,开始了拜祭和表演活动,吸引了很多人到来观看。

image001

image003

我们也是象兴奋的孩童,忙于看热闹和拍摄,和与舞动金龙的乡亲留影。在小广场的表演之后,两队分别由男女乡亲组成的金龙队列,绕村巡游庆祝元宵节,为这个春节假期送上欢乐的高潮。

image005

(图)与起湾金龙队乡亲(左)合影

起湾金龙在中山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其扎作起源于村民祭拜能够呼风唤雨的龙王,后来发展成为村民祈求风调雨顺、庆祝丰收、表达百姓对和谐生活的向往的一个重要载体,起湾金龙扎作技艺被正式认定为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image007

(图)起湾金龙出游,要先绕村一圈。 (图片来源:中山画刊/周宏陶)

在每年的中山慈善万人行上 总有这样的一幕,众多穿着印有“起湾”字样服装的,青年轮番上阵一边打鼓一边舞动着长达60多米的金龙。 起湾金龙扎作以体积威武高大、色彩绚丽多彩、讲究美学原理,并且具有浓厚的乡村生活色彩为显著特点。起湾金龙自诞生之后,受到当地百姓和周边地区群众的欢迎。除了每年四月初八和八月十五出巡外,村中和周边地区每有盛事,均邀请起湾金龙出巡。起湾金龙自从明末清初诞生以来,一直能够得以传承,起湾金龙一直保持着独具气势和神韵。
据最近的“起湾金龙文化节”活动的媒体报道,为了让年轻人传承金龙文化及彰显传统文化底蕴,社区将金龙扎作非遗文化融合社区文化节、快乐暑期活动之中,引进校园、主题书法摄影比赛、龙狮培训班、金龙扎作培训班等多元化的活动,使传统文化与现代课程相结合。其中起湾金龙文化节横跨两个周六日,是融合金龙巡游、民俗文化展演、音乐晚会、亲子手工扎作体验、越野游戏等新旧传统文创的市集。

名人故居

看完热闹的元宵节起湾金龙盛大庆祝活动,我们顺道去看看这里的一处名址:曾任民国时期中山县县长的杨子毅先生的故居。
这个故居就在与我们祖屋邻近的小巷里,从起湾大街转入小巷真君里13号,有一幢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的文物建筑,简朴的三层青砖碉楼,相连着一间杉瓦旧宅。 以前我的外公家就住在对面屋,我们小时候就有在那里玩,记忆中那里有一颗很老很高大的硕果累累的杨桃树,有一座凉亭,是一个鸟语花香、悠闲歇息的庭院。 这间在小巷里谧静的老屋,正是中山名人杨子毅故居。我的外公是杨子毅的远房亲戚,外公跟我们讲过他年青在南京工作时与杨子毅先生一起登南京中山陵的往事。那时清明拜山,我们也有去拜祭杨子毅的墓地的。村中上了年纪的人,都会知道他以前为家乡积善的故事。

image009

image011

在早前我在加拿大温哥华侨社寻找到的中山恒美学校近百年前开幕盛典的老照片中,看到了这位时任中山县长的长辈端坐正中的影像。

image013

(图)历史照片中的杨子毅县长(第二排左五端坐者)

在近年回乡省亲时曾与中山东区侨务人士友好交流,其中陈颂豪先生比较关注民间文俗资料收集整理,他给我们推荐了一些他的相关文字资料介绍,使我们对家乡的历史和人物多了一些了解。在陈先生的文字中,他有一篇是有关“起湾村”掌故的文章《起湾村:梦启坊间烁古今》(刊于《中山画刊》公众号)。

据文章介绍,杨子毅(1878——1953),乳名绍柽,字翊朝,又名于周,子毅是他的学名。父亲杨献初因生意失败,将村里田地变卖,家道中落。杨子毅自小天资聪颖,依靠外婆、堂兄支助完成学业。1935年2月至1937年9 月,任中山县县长等职。杨子毅在中山任县长期间,主张精简机构,实施栽局改科,大力禁烟赌,开设戒烟收容所,打恶除奸,清理积案,稳定治安。在石岐西山上,主持修建一座三层楼房的中山纪念图书馆,添置大批书刊,亲自为图书馆开馆仪式举行揭幕典礼。还诚邀德高望重的郑彼岸先生从檀香山回国编修《中山县志》。1936年初,杨子毅为推动中山模范县工作,还将牛起湾乡划为“乡村建设委员会”实验区,进行优良谷种、猪种推广实验。同年8月,《牛起湾乡报》创刊,实验区举办民众夜校,帮助农民识字,宣传卫生保健常识。1946年,杨子毅告老回乡闲居,曾发动群众组织建校委员会,带头出钱出力新建一所牛起湾小学,校内还聘有一名女医生,专为村内妇女接生及儿童保健治病工作。解放后,杨子毅被推选为石岐市、中山县及广东省政协代表,积极为家乡事业奔走。
文章最后写道:“穿走在起湾的街巷,这片土地昨天的故事,让人心生景仰。从崩山古炮台,到卖蔗埔起义的集合地;从清朝诗人杨节,到走入上海滩的起湾人;从金龙非遗文化传承,到海外乡侨的奋斗之路,更多传奇乡事,有待人们去发掘和追寻。” ——这也是我们从海外到家乡,在了解家乡历史故事和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有着同样的想法和心情。

image015

(图)在近年回乡省亲时曾与中山东区侨务人士友好交流,其中陈颂豪先生(左一)比较关注民间文俗资料收集整理。

俊永

俊永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