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译稿:重温花木兰的故事

【编者按】陈仲池先生是中山市乐力音乐协会的资深会员,移居温哥华后成为我们中中校友会的会员。虽然年过古稀,但他依然好学不断,最近他利用空余时间翻译一些英文报纸上有关中国文化的文章,既强化英文,又籍此宣扬中华文化。我们选登他的一些译作,不代表同意其文章观点,但鼓励校友们多分享生活点滴,弘扬中华文化。

译文/陈仲池

花木兰是中国古代的民族女英雄,她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1500年历史,她是中国古代的巾帼英雄,代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当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
花木兰的事迹流传至今,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首民歌,亦为大家所熟悉的古代一种歌谣。顺口而出,无人不晓。花木兰的故事记载于1500年前的民间诗歌,但当年没有官方正式史料记载,因为当年官方记载的仅是皇家的兴衰,那会去记载一个农家女的事迹。一个女子因为家里没有年轻的兄弟,只有年老的父亲,无法担当参军的差事,只有自己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结果只能根据这首民歌“木兰辞”的记载去了解这个故事,因此有各种不同的版本。有人说花木兰的故事发生在北朝(公元386年到581年),亦有人说发生在隋朝(公元581年-618年),亦有人说是发生在唐朝(公元618年-907年)。千百年来,花木兰一直是一位受到中国人民敬爱的一位女性,因为她勇敢又纯朴。1999年美国迪斯尼公司将花木兰的故事拍成动画片,受到全世界的欢迎。而英国古代文学家狄更斯翻译了花木兰的故事,并赞赏花木兰是国际民间大众的女英雄。
一种最忠诚的翻译本“花木兰叙事诗”是由梅兰芳歌剧团在1917年在北京演出。梅一个人用六种不同服装出演三个不同角色(具体角色没有说明)。
2009年美国纽约有艺术团体用中国古典舞蹈去表演花木兰,以此表现一个年青女子在中国古代表现的忠孝爱国的美好品质。
在花木兰叙事诗里,讲述了当时战场的残酷。当花木兰老父接到要服兵役的消息,花木兰决定去参军,代替老父亲去参军。在中国古代只有男子才能去参军,因此花木兰女扮男装,参军为国作战。在多年的战争考验中,在军旅的艰苦生涯中,她都能忍受下来,没有暴露自己的性别。花木兰作战勇敢,在多次战役中取得功绩,因此她得到上级的赞赏,在她完成服役期限后,想给她报酬,并且有一个好的官阶在等候她,留她在朝廷工作。但她拒绝了所有的报酬,只提出一个简单的要求,容许她以一个平民身份返乡,她很高兴和家庭重聚。在戏剧性的结尾诗句里,木兰穿上女儿装束,站在军队的同事前,这些陪伴她回家的同事震惊地发现,木兰原来是一位姑娘。
木兰值得尊重是她有别于时尚女子,通过她的善良、孝顺、诚实、勇气和忍耐等美德,不去考虑自己如何追求名声和财富,不慕虚名,不作拜金主义者。

木兰辞的全文如下:
木兰在门口织布。没听见织布机的声音,只听见姑娘在叹息。
问她在想什么,问她在思念什么。她说我没有想什么,没有思念什么。昨夜看见军事通告,知道可汗要大规模征兵,有一堆的卷宗,每卷上都有我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成年的儿子,我没有兄长,我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替父亲去出征。
她到东市场上买来骏马,西市场买来马鞍和毯子,南市场买来嚼子和缰绳,北市场买来马鞭。木兰早上辞别父母上路,黄昏在黄河边扎营。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到流水淙淙的声音。她在黎明辞别黄河上路,黄昏到达黑山。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到黑山胡兵战马的鸣叫声。
在战争中她策马千里,像风一样跨过越过大山。北方的寒风带给士兵寒冷的夜晚,清冷的月光映照着士兵的铠甲。将军在百战中死去,坚强的战士在十年的战事后归返,归来朝见伟大的天子,天子坐在光华夺目的龙椅上向人们招手,并对士兵论功行赏。记功木兰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天子问木兰有什么愿望,木兰说:我没有做高官的愿望,只想借您的快速的马队送我回故乡。木兰的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出城。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门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
”我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的衣裳,整理好我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
木兰出门去见她同一个军营的伙伴,伙伴们都非常惊呀:我们同行十多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脚时常动弹,雌兔两只眼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别)。雄雌两只兔子一起并排着跑时,又怎能分辨得出谁雄谁雌呢?

俊永

俊永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