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乡随俗话关系

/ 杨迎夏

    看到永强兄的温哥华故事一《回流》,拍手称好,文章短小精悍,现实深刻。欢迎更多的校友朋友加进来写“故事”续篇三、四、五。

    回流是一个大的转变,而我们的海外生活中,还有着无数潜移默化的“小”转变。笔者上周六与陈会长去探访一位开面厂的校友刘同学。在面厂的办公室里,下午34点的时光,事情平缓一点,他就与我们侃谈起来。刘同学聊到,他现在请工人,“学懂”了登报纸招工。过去他喜欢通过熟人和在门口贴纸找人,虽有多些知根底的感觉,但人事未必如意。他说现在做法更好,可以有更广的人力资源选择,而且工作就是工作,不用碍着熟人的面子。他最近找到一个房子,也是通过互联网的广告联系上的。这个小小的再普通不过的做法,刘同学说需时几年才习惯。因为以前我们在国内时,无论何事都习惯先找关系、找介绍,这就是“国俗”。如果你按公开的方法去办事找事,别人认为你是不懂搞关系、没关系;而找上门的人和事,也觉得不放心。而在加拿大等西方国家,人事资源和生意买卖的管理和开发,比较公开化和市场化,不必样样事去走关系。

    笔者在最初到美国的时候,就沿用十多年在国内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做关系,希望同过如此这般拿到生意或工作,但结果是一点儿都不“Work”(可行)。自大感无趣,感叹原来外国真的如传说中的无“人情味”,而自己去面对陌生的社会和市场倍感茫然,心自然生出不如归去的想法。在后来来加拿大之前,看到作家冯两努的一篇文章,深受启发。他在文中介绍他个人在移民温哥华后做保险推销工作的经历,一开始,他也是到熟人朋友、社团教会等处,广结友谊关系,希望这样能带给自己生意,结果是一笔生意也做不到。后来他听从别的行家的建议,直接走上街头,逐家逐户拍门推销,一定时日后,开拓出了生意的门路。他说,在外国也是讲究“关系”,但不是“请客送礼”的关系,而是真正建立在市场供求和产品质素上的“口碑、信任”关系。这些看似普通的相异点,却多少曾困扰过很多新老移民,往往给人产生挫折感,感叹“人情味”的缺失。

    话说回来,习惯了西方国家的这些做法,我们回过头来在国内办事情,往往不得要领。上周来探访我们校友的一位旅居美国的同班同学就讲到,他的一些在美国有学位和资历的同学,回国应征或倾谈项目时,在一派热闹过场之后,大多无功而返——这也是久居异地忘记了国情的结果。正所谓入乡随俗,不过那“俗”也不是说随就可随的,需假以时日转变,也可能需要代价。

一个评论在“入乡随俗话关系

  • 2009-06-29 at 20:24
    Permalink

    是的,在北美做生意其实是很简单的,只要循规蹈矩就行,不要小聪明的横手段。我们就为此而非常感恩呢!

    Reply

峻梅进行回复 取消回复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