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采访组抵檀香山 侨团踊跃“报料”

“华侨华人与辛亥百年”海外采访组抵达檀香山市

旅居檀香山的中山乡亲向”华侨华人与辛亥百年”海外采访组记者提供史料。     特派记者文智诚摄

据中山日报 夏威夷当地时间3月9日清晨8点半 (北京时间3月10日凌晨2点半),“华侨华人与辛亥百年”海外采访组抵达首站目的地檀香山市。

美国政治家很早就把夏威夷称为太平洋上的战略钥匙,这把“钥匙”时常旋动洋底巨大裂隙的“锁眼”,开启蔚为壮观的火山之门。3月8日凌晨,20多米高的火红熔岩从夏威夷群岛中基拉韦厄火山口汹涌喷射而出,据夏威夷火山观测站表示,自1952年以来基拉韦厄火山已经喷发了34次。

如果说,火山爆发是地理物质的量变质变,那么,革命风潮的澎湃席卷,必源于社会肌理推陈出新文化失调重新调适的变革。檀香山距离基拉韦厄火山500多公里,我们此行,并非为了观赏惊天动地的火山爆发自然奇观,却是为了寻找一百年前燃点孙中山先生 “起共和而终帝制”的革命思想“火种”。

133年前的5月2日,年仅13岁的孙中山随母自故乡翠亨村乘船赴檀香山,投奔茂宜岛的胞兄孙眉。站在英国招商局的格兰诺号船甲板上,4000多公里的茫茫沧海,令这位翩翩少年“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顿生“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1879年至1883年就读檀香山英国教会办的意奥兰尼学校和普纳胡学校,求学期间,他喜欢读西方伟人传记,特别景仰美国的华盛顿和林肯,民主思想的种子在少年孙中山的思想里渐渐萌芽。当时的夏威夷是一个王国,但政府制度是模仿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虽然受英美的宗教、文化、政治和经济的影响和控制,但当地社会秩序良好,特别是有法治,人民都知道尊重法律,这令孙中山感触颇深。一生中,孙中山曾六次到檀香山,四次到美国本土,在美国共计有7年的学习生活和革命活动,学习了美国历史和民主制度,开始探索救国的道路。

孙中山对夏威夷感情很深,他说:“在夏威夷,异国的人都来到这里,葡萄牙人、中国人、日本人、加利西亚人,大多数人是到甘蔗种植园做劳工。这里,异族通婚。在夏威夷,我们找到朋友。当地人态度友好。他们叫这里——民族大熔炉。”他曾对采访他的记者泰拉说:“这是我的夏威夷。我在这里长大和受教育。我在这里看到一个现代化的、文明的政府,使我知道这样的政府(对人民)意味着什么。”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岛创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活动的开始,檀岛成为孙中山领导革命的摇篮和策源地。

常年气候温暖的夏威夷,孕育了这个“民族大熔炉”的强大包容力,华侨华人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仰和爱戴,今天依然可以感同身受。经市外事侨务局的联络,得知“华侨华人与辛亥百年”海外采访组赴岛采访的消息,旅居檀香山的中山乡亲反响热烈,檀香山的《星岛日报》3月3日刊发《中山日报访檀采集辛亥史料》、《世界日报》3月7日刊发《中山日报将走访孙中山足迹》等文章,发动了解孙中山在檀香山革命活动历史以及熟悉追随孙中山革命的华侨华人情况者,踊跃为采访组提供线索。

采访组到访的当天,便受到夏威夷中华总会馆、北台同乡会、四大都会馆等侨团热情的接待。夏威夷中华总会馆名誉董事杨振荣、余玉佳,北台同乡会会长杨士名等人一早便到机场接机,夏威夷中华总会馆下届主席沈文洲、秘书长李庆和带着记者走访孙中山当年革命旧址,四大都会馆的乡亲捧来了相册,拿来资料,夹杂着粤语、国语、英语,向记者们讲述他们所知的一切,为采访组寻找“火种”提供便利。

特派记者 苏小红 郑万里 发自夏威夷檀香山市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