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VS事情

文/悠然

有想过为什么现今人的心灵那么脆弱吗?为什么那些心理病啊忧郁症啊等等的让人担心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出现。为什么我们处在科技越发达资讯越快速世界越透明的世代,我们与人之间的距离却是越遥远?信任度却每况愈下?爱心也越来越冷淡?

我们一定是忽略了什么?

每个人都有记忆的,记忆是我们所经历的事和物留给我们的印象,而这些印象可以一直陪伴着我们的成长,我们的一生都会有不同的经历,也就存有不同的印象。

“时间会冲淡一切!”这句话我们都曾听过,可能也会深信过,以为时间真的可以把我们认为不愉快的或者我们不想去记忆的东西洗掉。

可是长大后,却发现原来并不是。一些事情或许我们真的不记得了当时的每一个细节,也许可以把那个事情的人物忘掉,只是当类似的事情又在生命的历程中发生的时候,那些心情和感觉猛然的全都回来了。

原来记忆是有不同的抽屉的,其中的一个抽屉是专门收集心情的,另外有一个是收集事情的;如果我们不好好整理这两个抽屉里的东西,我们的记忆就会容易被扰乱,以致扰乱我们的生活,难以走下去。“时间老人”也不一定帮得上忙。

心情和事情是孪生的,他们每天都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谁会在事件里先出现?这个问题我们交给心理学家们,先不探究。

重要的是看看我们自己是如何分辨他们(心情&事情),也想想如果我们没有分辨好他们的话,后果将会是怎样?以下是一些你可能会经历过的事例:

*放学后,五岁的儿子哭着跑到妈妈的面前,泣不成声的要妈妈抱。妈妈马上推开他,问:“发生什么事了?快告诉我!”

儿子还在哭,说不出半句话来。妈妈急了,猛摇着儿子催促着。

儿子终于说出是别的小孩把他心爱的玩具抢去了。妈妈为了止住儿子的眼泪,就说:“不要哭哪有这么爱哭的男子?你要明白你自己喜欢的玩具别人也会喜欢的,妈妈这就去买玩具给你!”

*夫妻俩在回家的路上,雪已经下了一个多小时了,妻子非常担心的劝丈夫慢点开,丈夫却说:“哪有那么紧张的?”,妻子委屈的不再作声。

*女儿兴高采烈的回到家,告诉爸妈自己这个学期拿了第一,父母心里也非常高兴,可是嘴里还是说:“还是要继续努力不要骄傲!”

*十八岁的女儿告诉妈妈她失恋了,妈妈竟然对她说:“早跟你说过不要过早恋爱嘛!要好好念书以后的日子长着呢

*打电话安慰因为丧偶而患上严重忧郁症的亲密朋友:“我也明白你的心情,可是人死不能复生你也不要太难过了快点振作起来你不是一直都很坚强的吗

当看见电视上,听见电台里,那些为日本侵华的历史而争取赔偿的人,那些在过去文革里被迫害的人,那些被欺骗拐卖到金山作苦工的后代们,他们的情绪激动,他们的愤慨填胸,他们的悲伤痛苦。你能体会吗?你会有疑问吗?事情不是已经过去了很久很久了吗他们现在不都还好好的活着吗干吗他们仍然那么执着那么情绪激动?

从上面的例子里,你能分辨出处理心情与事情哪一个更重要吗?

深体字的都是一些压制心情的语句,错误表达了心情并不需要被重视的信息。

行体字的都是一些对事情作逻辑分析的语句,过早教育人们只要做理性分析就可以忘掉痛苦啦!

底划线字体的都是处理事情的想法与方法,我们常认为只要处理了事情,心情就会消失。事实却是相反。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先处理事情,先做逻辑理性的分析和处理。效果是有的,只是不大,事实也表明人真的不能因为时间的过去而把整件事情忘掉,除非失忆,相反的却常常听见一个人可以恨另外一个人一生一世,还不是恨那件事的发生,而是恨那个人。

那位被抢去心爱玩具的小朋友没有在妈妈身上得到安慰,和那位告诉妈妈她失恋的女孩,他们以后都学会不表达心情,因为即使表达了还是会被骂成不像男子汉,要“眼泪往心里流”。长大以后他自然的也不会理解别人的心情,更不用说是乐意与别人分享了,直到进入婚姻也可能导致夫妻间的沟通出现问题,与子女间的沟通等问题都会造成许多压力,压力后面的心情被压抑更会导致日后的爆发,酿成社会悲剧。

不是危言耸听,几乎可以常常听到的家庭暴力案,校园枪击案,谋杀案,自杀案等等都在演示着不同的悲剧,大家都知道这些案件的发生绝对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与家人朋友间已经很难分享心情,更不用说在社会关系上了,谈论心情,特别是分享负面心情的时候总是被拒绝被否定,人们已经习惯于用分析事情来取代真实的心情,一个善于表达心情的人会被误解成要换取同情,或成为被嗤笑软弱的对象。

渐渐的,人与人之间失去了心情的敏感,失去了应有的信任与爱,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就只停留在分析事情的层面上,没有了心情的表达与沟通,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远,纵然现代科技可以把人拉得很近。

“老公,下班啦!吃饭吗?今天忙吗?要睡觉了,明天再说。”

“儿子,快做功课,好好练琴,早点睡觉,明天还要起床跑步了!快快快!”

“妈,我好想你,可以给我做点吃的吗?我快回来了,还要加班呢!”

“哇,老朋友,好久没见了,你好吗?看你的样子一定混得不错,做什么工作?一定很好收入了是吗?买了房子了没?现在这房价升得实在是惊人。。。。。。”

听听这些话语,都只是在说事情,没有心情的份,难道心情真的不重要?当然不是。

可是当夫妻间,母女间,父子间都没有表达心情的机会的时候,心情如何被表达被宣泄?他们就只能到外面找咯!徒增更多的破碎家庭。

“先处理心情,后处理事情!”

这是许多年前笔者在情绪管理的第一堂课上老师所写的十个字,笔者到现在是越来越明白其中的含义和意义了。这方程式也真的管用,每次当处理好心情,事情就好象很容易被迎刃而解,更厉害的是可以不带后遗症,不像以往那样虽然解决了事情后心情还是不安不忿的。

以上面的五岁小男孩的例子来说,其实妈妈只要抱抱他,还告诉他妈妈明白他的心情,知道他心里很不开心,并且对抢他玩具的同学也很愤怒,当儿子平静下来后,妈妈也告诉他很欣赏他没有因为这样而去打同学。最后也可以把孩子带到老师的面前,让孩子把心情和事情都告诉老师,希望老师理解并督促那位同学以后改正。这样小孩不但学习到正确面对自己的负面心情,更学习到可以透过正面的沟通把事情处理好,同时也在妈妈的欣赏上学习凡事感恩。

对于情绪异常的人,他们常常并不需要我们替他们处理事情,他们只需要别人聆听与了解他们的心情,这不是非常简易吗?我们需要的就是一颗有身同感受的心和灵敏耐心的耳朵。

如果我们都愿意学习和运用这些小小的技巧,更愿意与人沟通分享心情,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想象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今天与大家分享我自己的一点体会,可能你并不一定认同,你可能有你认为更好的方法,如果可以,笔者非常愿意更多的了解和学习。

3个评论在“心情VS事情

  • 2011-01-13 at 17:06
    Permalink

    爱和被爱都需要学习,谢谢分享!

    Reply
  • 2011-01-13 at 13:37
    Permalink

    作者从关怀别人的“角度”去论述:“先给别人一个好心情,再与他做事情”的道理,不错。
    但如果回到自己“个人”的位置(非关怀别人的高度),能做到“无论自己心情好坏,都能理性做事”也很好——因为我们有承诺和责任,尽量不要因自己情绪的波动去影响事情和别人。当然,这与上文是不同的一个“视角”论点。
    也就是说,做不了一个会关怀别人心情的人,就做一个不影响别人心情的人。

    Reply
  • 2011-01-13 at 00:42
    Permalink

    太近了会焦点模糊,太远了看不到,适当的距离才有美感。如何拿捏尺度?可以向刘校友的摄影作品学习。

    Reply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