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岐海九曲

近日收到国内友人寄来的一个大信封,邮票贴了一大溜,好家伙,邮费不菲呀。打开信封,里面居然是厚厚的一本书。封面古老的香山地图上,印着四个大字:岐海九曲。原来是友人前段时间跟我提起的介绍石岐历史文化的一本新书,没想到他真的给我寄来了。

欣喜之余,急不及待地展卷细读。仿佛坐上了时光穿梭机,我好像马上回到了我魂牵梦萦的故乡:中山市石岐。

我的故乡中山市也是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出生、成长的地方,原名香山县,1925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名为中山县。石岐本是县城,几经多年变迁后现为中山市的市区。但无论地理环境和历史人文如何转变,不变的是我是石岐人。我生于斯、长于斯,即使现在已移居别处,故乡仍是我日思夜念的地方,故乡的一草一木,至今仍历历在目。

但遗憾的是,身为石岐人,我们对石岐的人文历史了解得不多。年少时曾耳闻目睹过一些典故,移民后通过《中山侨刊》又了解了不少,但毕竟欠缺系统全面。现在有幸一睹由石岐区办事处编辑出版的 《岐海九曲》,得以全面了解石岐的历史典故和人文故事,收获甚丰、感慨良多。

该书分历史、名人、商贸、人文、风物和饮食六个部分,全方位地向我们介绍了石岐的概貌。每部分又独立成章,文字生动翔实。在它的指引下,我们跨越了时空和万里海疆,作了一次虚拟而精彩的返乡之旅。

我们追溯到5000年前,在古伶仃洋上那个常绿的香山岛。看到石岐海在沧海桑田的变化中淤积成岐江,海边那小渔村石岐也慢慢地随着历史的发展成为一个县城。公元1152年,我们高兴地庆祝香山建县,县令下令“布铁沙于地以地”,于是我们便知道了铁城的由来。时光匆匆,繁星闪耀。我们有幸认识不少石岐名人:陈天觉、毛定周、萧友梅、吕文成、萧淑芳、杨贯一、江嘉良等等。

我们坐上岐江河上的花尾渡,穿过岐江第一桥,一边欣赏着岐江两岸的景色,一边为岐江河上热闹的赛龙舟加油打气。我们登上岸,先往岐江大酒楼叹茶,饱餐“金咤”、“艇仔粥”、还有“安栈牛腩粉”等美味。沿着凤鸣路来到了繁华的孙文路,我们边走边看,耳边不时传来声声的叫卖声:“米仔头糕,祛湿解毒”、“玻璃厂雪糕”、“收买烂铜烂铁”、“铲刀磨铰剪”…….那乡音是那么的熟悉!

我们经过大庙下,在骑楼下穿过熙熙攘攘的人流,在十八间商铺中流连。烈日炎炎,有点口渴的我们便信步走进“大有益”草药店,呷一口清热的“沙溪凉茶”,暑气全消。商业文化博物馆具有岭南特色的木栊门吸引了我们,进去一看,中山人创立的四大公司的风采再现,浓浓的人文气息让我们感受到过去的岁月。从孙文路拾级而上,“西山第一峰”牌匾榜书苍劲有力、结体奇特,西山禅寺信徒众多、香火鼎盛。在中山图书馆旧址,我们徘徊不去,想起读书时的青涩年代,在这里度过许多求知的日子。

我们继续进行石岐市区深度旅游,在百货公司左拐进入太平路,经在那里摆摊代写书信的老先生指引,我们找到了太平路的地标“榕树头”。往日热闹的“沙岗墟”已搬往别处。我们可以宁静地在树下乘凉。稍作休息后我们走过爬沙街,经过一中钟楼,在月山公园的幽静处,我们见到了铁城的古城墙。时光在这里凝聚了,它为我们保存了一段石岐的历史。城墙一株寄生古榕,如一个老者,向我们述说着铁城的沧桑岁月。

最后我们爬上烟墩山顶,登上高耸的阜峰文塔,举目远望,石岐的一切历历再现。“启秀门”、“登瀛门”、“阜民门”、“拱辰门”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拱卫着石岐,“仁山”、“西山”、“丰山”、“盈山”、“福山”、“凤山”和“寿山”七星伴月,岐海已水波不兴,九曲河水蜿蜒在小桥和人家之间穿行,马路上行人与三轮车川流不息,一片平安祥和的景象。这就是我们魂牵梦萦的故乡!

历史湮没了许多的往事,但有文字的记载,他们都得以传承下来,让更多的人们知道这些往事,也因此把我们的文化传承开去。所以十分感激《岐海九曲》的编者们,是他们把这些汇集成这么一本好书,让远在万里的我们也有幸理解更多故乡的故事。

期待着有一天,重回故里,作一次真实的深度文化之旅。(徐永强)

俊永

俊永

一个评论在“梦回岐海九曲

  • 2009-01-23 at 23:36
    Permalink

    Good job and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your hard-working.
    From Christine Soo(Huang Hong Wen)

    Reply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